微信公众号
分享到:
推进产后服务建设 补齐粮食流通短板——四川“崇州模式”调研
发布时间:2016-08-29    

20155月,我院就四川“崇州模式”进行了专题调研,从调研情况来看:四川崇州依托10万亩粮食综合示范基地以及烘干等产后服务中心,较好地解决了农业发展面临“谁来经营”、“谁来种地”、“谁来服务”难题,实现了粮食生产和收储现代化,取得了很好效果。“崇州模式”以现代农业合作和新型产后服务体系双轮驱动,推进粮食种植、收储、干燥、加工和销售等流通业务一体化,拓宽为农服务渠道,是切实解决农民“种粮难”、“晒粮难”、“储粮难”和“销粮难”的重要举措。

一、“崇州模式”诞生背景

崇州市是四川省成都市下辖县级市,面积1090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街道),人口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6.2万,占68%),地理呈“四山一水五分田”分布,耕地面积48.56万亩。2010年起,崇州用5年时间,探索构建的“农业共营制”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有效破解农业生产经营中“地碎、人少、钱散、缺服务”等制约。目前,所有合作社共有500多家,其中专业种植粮食的225家,入社农户接近10万户,占所有农户的60%,入社面积占全部种植面积的60%,平均每个农业合作社拥有450户农户和1300亩耕地。

(一)粮食规模化经营,倒逼粮食收储干燥服务发展

据成都市粮食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农业规模化经营之前,推广粮食烘干并不顺利。规模化生产后,由于粮食收获期集中,粮食处理集中且量大,劳动力紧张,靠传统方法自然晾晒非常困难,迫切需要着重解决粮食规模化经营后“晒粮难”、“储粮难”的问题,规模化生产倒逼烘储中心的发展。据介绍,在粮食没有烘干之前,30%水分稻谷一般以每斤1.0元的价格卖出,粮食经过烘干整理后,稻谷的储存时间相对可以延长,待粮食最低收购价启动后,以每斤1.38元的价格卖出。扣除烘干整理和短途运输费用后,每吨稻谷可增加收益400元。成都市计划到2016年,建成60个烘干中心每个烘干中心,按照日处理200吨的粮食烘干设备,仓容2000吨左右的粮仓配置,可满足4000亩粮食烘干需求,辐射10000亩农田,极端天气情况下甚至可辐射20000亩农田的标准建设。每个粮食烘干中心建设投资300万元(不含土地投入)预算,政府补助50%150万元)。

(二)农民市民化居住,催生“粮食银行”服务发展

在生产规模化经营后,农民集中在新村居住,农民面临无地方存粮、吃不上新鲜粮的难题。崇州国有粮油购销企业、土地股份合作社建立了“粮食银行”,采取“存折存粮、存取自由”,开展“四代一换”服务(代储存、代销售、代整理和品种兑换),并建立了全市统一的“粮食银行”网上业务平台。不同于传统的“粮食银行”,合作社创办的“粮食银行”作为合作社的二级组织,把分配给入股农民的粮食以“粮食银行存折”的方式发到农民手中,入股农民凭“存折”可以兑换现金、粮食及其它商品。在兑换标准上,杂交干谷每百公斤兑换65公斤普通大米,在一年存取时限内兑换标准不变,兑换优质大米或其他商品以当日市场价格等价折算兑取,粮食的基准兑换折率原则上一年一订,遇特殊情况可适时调整。

二、“崇州模式”基本做法

(一)土地经营权入股建社,公开竞聘职业经理

以农户土地经营权折资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社入股农民成立理事会,理事会代表全体社员负责决策“种什么”,公开招聘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职业经理人负责“怎样种”、“如何种”,提出具体实施意见、生产成本预算、产量指标等,交由理事会讨论通过后执行。农业职业经理在理事会的监督下,统一组织生产管理,实行科学种田。目前已有职业经理人1000多个拿到证,正在上岗的有800多个,其中年收入最高在30多万。

合作社利益分配方式灵活多样,由职业经理人与社员共同协商决定。利益分配方式主要有两种:全年的总收益的分红和保底分红(不管合作社亏损还是盈利,每年约600-800斤固定量的稻谷分给农民)。同时,为了防止合作社亏损后跑路损害农民的利益,合作社在经营之初先拿出农业生产的30%作为保证金。如果合作社亏损,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如果合作社盈利,超过收入,盈利部分按照1:2:7分红,即10%公积金,20%是职业经理人的费用,70%二次分红给农民。这就确保了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同时也提高了职业经理人的积极性。

(二)政策科技资金集成整合,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

崇州在发展粮食规模化经营、产后服务中心建设上立足“大农业”,实现农业、发改、粮食、林业等部门政策科技资金资源整合,全市统筹使用,有针对性地发展粮食规模化生产、“放心粮油”体系建设等。在调研中了解到,中央、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有关政策资金集成。目前崇州市内的专门生产粮食的土地合作社平均经营土地500-800亩,每个合作社每亩规模化经营主体可获得500元补贴。高额的补贴,极大地推动了粮食规模化经营发展。此外,崇州依托乡镇粮库、整合商务部工程,在全市“万村千乡”连锁店中,建立“放心粮油”销售专区,实现“放心粮油”销售网络的全覆盖。

三、启示和借鉴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推进粮食规模化经营已经成为一种重要发展趋势。在规模化生产之后,崇州在粮食烘储中心建设、“粮食银行”的做法,为今后一段时间时期粮食部门解决“收储一体化”、创新粮食收储模式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是地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坚持“大粮食”发展理念,按照粮食服务产业的思路,积极作为,与其他部门积极协作,主动参与农业经营方式创新,社会化服务建设体系中来,成效显著,为粮食部门赢得了声誉。在粮食产业现代化进程中,粮食部门未来大有作为。

二是农民自愿与政府引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粮食规模化经营的最终动力来自广大农民的自觉自愿。“崇州模式”的农业共营制正是保证了各个参与主体的权益,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成都市和崇州市对规模化经营进行财政补贴,以外部激励的方式促进粮食规模化经营的推广,值得鼓励。

四、有关建议

(一)“十三五”粮食产业发展任务中,明确加大粮食烘干中心建设

学习“崇州经验”,创新粮食收储模式,特别是粮食烘储中心建设、“粮食银行”发展有力地解决了粮食规模化生产后“谁来服务”的问题,为在稻谷产区实现“收储一体化”走出了一条路”。为此,建议创新粮食收储模式,在《粮安工程建设》和“十三五”粮食产业发展任务中,明确提出加大粮食烘干中心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综合考虑覆盖粮食种植面积,烘干费用经济性,科学布局,确保粮食能够及时得到烘干。在政策措施方面,给予在粮食烘干中心建设上一定的补贴,同时制定对外烘干服务价格并监督执行情况,确保烘干中心具有一定的公益性,更好地服务农民。

(二)盘活国有粮食资产,延伸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为农服务业务

随着新一轮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已经启动,国有粮食企业“收原粮、管原粮、卖原粮”的经营模式将难以为继,必须通过盘活国有粮食资产,延伸服务链条,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求生存谋发展。为此,建议基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充分发挥基层购销企业点多、面广的优势,利用现有粮库土地资源,整合并盘活国有资产,鼓励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建立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延伸为农服务业务,推进粮食收购、储存、干燥一体化,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增强粮食保质增效水平。

(三)开展“粮食银行”内生发展模式研究

崇州依托土地股份合作社建立起来的“粮食银行”,不是独立于合作社之外的组织,而是作为合作社内部的分配部门,实现了农户和农业职业经理人“合作共赢、利益共享”。因此,建议进一步深入开展 “粮食银行”发展方式对比研究,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形成针对不同生产规模、不同地区的“粮食银行”发展方案,创新粮食收储模式和产后服务方式。此外,积极研究在市场机制下,“粮食银行”应对可能的粮价波动、控制风险的能力,保障农民利益,实现“粮食银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