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探究——以黑龙江省绥化市为例
- 时间:2018-01-09
我国粮食连年增产,粮食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为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家从2017年开始在粮食流通领域实施“优质粮食工程”,通过中央财政引导性资金投入,有效地激活市场,发挥粮食流通对生产和消费的引导作用,促进粮食种植结构调整,提升粮食品质、满足消费者需求,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目前黑龙江省绥化市正在组织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主要是开展“中国好粮油”示范县建设,为“优质粮食工程”树立典范;完善全市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维护流通环节粮食质量安全;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为农户粮食收获后提供良好的品质保障。
一、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的紧迫性和着力点
粮食供给与需求严重错位:一方面,近年来黑龙江省等粮食主产区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卖不出去,主要靠国家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收储。另一方面,供给方面缺乏更为优质、绿色、生态的粮食产品。消费者想吃到好东西又买不到,不放心。特别是多元化、小众化、个性化的需求不能满足。据有关专家测算,目前,我国优质粳稻占比约为30%,优质籼稻占比约为10%。根据绥化市粮食局的统计,绥化市2015年、2016年通过市场化销售的优质稻谷(价格高于最低收购价)分别为51%、52%。虽然高于黑龙江省平均水平,但每年仍有48%左右的稻谷要进入国家政策性粮食收储环节,储存三年以上。目前绥化市辖区内政策性水稻库存量大、财政负担重、水稻品质下降、价格倒挂等问题突出。
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主要应从提升粮食品质上着力。以大米为例,品质提升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营养品质。要研究清楚不同品种大米的营养成分特点,将营养品质给消费者讲清楚,讲明白。二是生产品质。种植环节、田间管理、水肥管理要保证少施化肥、农药、除草剂,土壤、水质不能有污染,大米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能否检出,是否超标等问题尤其应加以关注。三是加工品质,大米不是越精越好,如果多次抛光,则将大米的许多营养成分如谷维素、纤维素等都去掉了。同时,过度加工也浪费了大米资源。我国的平均出米率63.5%,比世界平均水平70%低6.5%,2亿吨稻谷相当于少生产了1300万吨大米,这是极大的浪费!加工过程中,如将米胚保留在80%以上,即为又一种营养强化米——留胚米,富含优质的蛋白质、脂肪、多种维生素以及钙、镁和锌等多种矿物质。过度抛光则会失去这些营养成分。四是储藏品质。需要有良好的温度、湿度、水分、通风和密闭条件,需要有低温储藏条件,有低温循环式的烘干。科学试验证明,热风温度稳定在55℃,收获后及时烘干,有利于品质评分值提高。绥化市秦家粮库经过一年多的实仓储粮试验表明,对于水稻储藏采用横向通风保质储藏技术,能够很好地保持水稻品质新鲜和储存安全,同时降低损耗、降低能耗、节省人力。
二、“优质粮食工程”推进路径
绥化市地处黑龙江省中部,松嫩平原腹地,寒地黑土核心区,是距省城哈尔滨最近的地级市。下辖10个县市区,全市幅员面积3.5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839万亩。绥化属于农业大市,全市农业人口397万,占总人口的72%。2016年三次产业比为39:26:35,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长期以来,绥化的农业结构中粮食生产一头独大,种植面积一直都在2500万亩左右,约占耕地面积的90%,粮食产量稳定在250亿斤以上。玉米种植面积2000万亩左右,主要是普通的籽粒型玉米。2016年,该市积极引导农民顺应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和市场需求变化,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634万亩,其中玉米面积1665万亩,占播种面积的63%;粮食总产量245.3亿斤,其中玉米179.4亿斤,占总产量的73%。
近两年来,随着国家玉米收储政策的调整,绥化市根据农产品市场的新变化,按照中央的要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有效供给为目标,大力推进“一减五增”,即减玉米,增大豆、水稻、蔬菜、杂粮和饲料作物,取得了积极的成效。2017年玉米播种面积1467万亩,比2015年减少了460万亩,减幅24%;大豆、水稻、蔬菜(包括食用菌、鲜食玉米、马铃薯)、杂粮面积分别达到558万亩、563.5万亩、281万亩、39.1万亩,比2015年分别增长64%、6%、51%和338%。玉米为加工及食用所需的高淀粉、角质型,大豆全部为非转基因高蛋白品种。
从绥化市粮食生产、收储、加工、销售的实际出发,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推进路径。
1.靠市场导向。市场需要绿色、生态的食品,需要“三品一标”产品。绥化市2850万亩耕地中,有机食品生产面积只有23万亩,还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要。从绥化市的实践经验看,这些几年来坚持种植有机稻谷、杂粮、杂豆的合作社和农场,都取得了良好的收益,不仅生存下来了,而且在不断发展壮大。这说明,有机食品是符合市场方向的。
2.靠政府引导。市场经常会失灵,政府引导很重要。大的方面,如国家粮食收储政策的引导,小的方面,如县级政府对今年农民种什么的具体指导,都是非常重要的。如绥化市庆安县2017年的优质稻种植面积达到120万亩,占比79%,主要靠政府引导。绥化市政府今年还采取引导措施,很好地解决了农民越区种植玉米的老大难问题。
3.靠龙头带动。包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种植合作社。调研发现,农民收入低的地方,合作社和土地流转肯定不发达。没有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没有订单生产,肯定实现不了优质优价。绥化市的农业整体上发达的原因,就是规模化程度高。2017年土地规模经营面积178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3%。同时,龙头带动发展也要靠与合作社和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优质粮油产业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如绥化市庆安县东禾农业集团公司,通过将周边乡镇的18个种植合作社组成联合社,采取订单种植优质水稻的方式,实现30多万亩土地种植优质水稻。绥化市望奎县的黑龙江龙蛙农业公司是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他们通过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基地农户建立稳定而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土地流转面积3.6万亩,由专业种植监理公司负责监管种植,实现水稻大面积标准化种植,龙蛙商标成为国家驰名商标,龙蛙大米通过O2O的方式实现可追溯销售,2016年销售“龙蛙”系列大米6000吨,实现销售收入8380万元、利税4100万元。平均每斤大米卖到7元,销区企业集团和私人定制大米最高售价达到每斤59.6元。绥化市稻米香农业公司依托宝田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乡流转土地2.24万亩,全乡农民整体入社,一二三产业融合、产加销一体化运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都很显著。
4.靠科技引领。“优质粮食工程”必须从育种开始,绥化是全省的优质水稻育种基地,黑龙江农科院绥化分院、盛昌种业、北稻研究所、苗氏种业等一批种子研发机构每年育种10万亩以上,产水稻种子1.2亿斤。2017年初绥化市提出了创建“寒地黑土之都、绿色产业之城、田园养生之地”的发展目标,加快了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打造绿色粮仓、绿色菜园、绿色厨房。推广了24个作物A级绿色食品的28项操作规程,将现代农机、智能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等先进技术融为一体,形成了覆盖全市主要绿色(有机)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实现了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有标准可依。2017年绿色粮食种植面积达到1800万亩,绿色食品认证面积增加到1187万亩(占耕地的42%),增长30万亩,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再增加2万亩,达到25万亩。实施减化肥、减农药、减除草剂的“三减”试验面积760万亩,比上年大幅提高。各项水稻生产的新技术也率先在绥化推广应用,如水稻智能催芽、微生物纸肥毯式育秧、测土配方施肥和水肥一体化、机械深施等施肥模式,集成应用全程农药减量增效技术。龙头企业大都采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实现生产过程全程可监控、可追溯。许多种植合作社采取了有机水稻种植模式,用农家肥、有机肥代替化肥,用物理和生物防虫解决农药问题,用鸭子和人工除草解决除草剂问题。
5.靠品牌创建。大宗粮食生产和销售也要有品牌,包括地域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绥化市全面推进优质农产品区域品牌创建战略,打响“寒地黑土+”、庆安大米、海伦大豆、肇东杂粮、明水杂豆等区域公用品牌,支持企业创建绿色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绥化市的东禾农业集团、正大米业、鸿基生态农业、博林米业、鑫利达米业等龙头企业都创出了自己的企业和产品品牌。
三、实施“优质粮食工程”需要解决的制约瓶颈
“优质粮食工程”的目标是种粮农民收入得到持续保障、消费者吃得放心和健康,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供应链。关键是建设“三品农业”:即优化品种、提升品质、打造品牌,全面提升产粮大县的粮食优质品率,并使优质粮食得到市场认可,实现优质优价。从绥化市的实际情况来看,实施优质粮油工程,需要在粮食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三个方面发力,补齐短板,尽快解决好以下几个制约瓶颈问题。
1.产后收储烘干销售服务体系建设问题。新型经营主体普遍的短板是缺仓储、晾晒和烘干设施,但是完全靠自己投资建设是不划算的,要研究怎么利用好现有的粮库和合作社、龙头企业的已有设施,将其变成为农户服务的粮食产后社会化服务中心。2016年国家粮油交易中心在建立绥化农民卖粮专场时探索开展的代农收购、烘干、储存、加工、销售的“五代业务”是一种很好的探索,应继续坚持下去。
2.农业保险问题。现在大宗粮食作物农业保险每亩保费15元,玉米每亩保额145元,水稻200元,都低于生产成本投入,一旦受灾,绝产地块获得补偿很少,更不利于种植优质品种。要积极实践采取“期货+保险”的方法,把种植者的利益保护好,并提前锁定种植者的种粮收益。
3.技术落后问题。目前绥化市的水稻种植技术和加工技术整体上比较先进,但大米的储藏和物流技术还比较落后,大部分企业还没有采用低温储藏和物流技术。研究和实践表明,稻谷水分15.5%,储藏温度15℃、湿度保持在65%~70%,是最佳的保鲜储藏方式。大米的长途运输、配货、分拨、卖场仓储等也都需要较低的温度和适合的湿度条件。一些企业正在探索的在城市超市和社区、楼宇配置鲜米现场加工机器,是一种很好的物流方式,可以保证消费者随时吃到新鲜的大米,但也需要解决储藏和运输过程中的一些技术瓶颈。
4.电商销售的农产品上行困境。目前“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反差强烈。原因是农产品的标准化、品牌化、质量保证等问题有待解决,物流成本高、易腐烂变质、损失损耗大的问题没有解决。绥化电商卖一斤大米,30%以上是物流成本。京东众筹、农村淘宝、中国网库等都在试图通过引导消费观念的转变和完善配套服务来破解这些难题。当然,"优质粮油工程"既离不开电商平台的支持,也需要大宗交易平台,如国家粮油交易中心平台和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等期货市场的支持。特别是对于优质专用的大宗粮油,应该在期货市场单列交易品种和规则。
5.新型职业农民引进和培训问题。留乡务农的农民多是年纪偏大和妇女人群,农村严重缺乏能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许多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的主体,并没有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没有建立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没有稳定可靠的信息获取和销售渠道,这些都制约了规模经营的稳定性和长久性。必须抓好返乡农民创业和回乡投资创业的农村“双创”主体,多为他们的规范发展、做强做大提供政策和要素资源支持,为实施"优质粮油工程"创造必要的人才基础。
概括起来,在中国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国家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将不仅能够使中国人养活自己,而且能让中国自己的好粮油支撑起小康中国、健康中国。
相关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