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小麦粉加工向食品延伸
- 时间:2016-10-13
小麦粉是人们日常的主食,供应百姓家庭、公共食堂、餐饮作坊、食品加工企业制作主食及面点,以满足人们不同的、多元化的食品消费需要。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主食工业化已成为食品工业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小麦粉加工业长期以来受到传统主食消费方式和消费水平的影响,加工方式与方法和产品种类发展相对滞后,加工企业小而分散,归属于初级加工产业。
按照“十二五”规划建议要求,“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促进小麦粉加工业向食品加工延伸,提高小麦粉加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是小麦粉加工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深加工的一条重要途经。
1 2010年小麦产销情况
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有关报导:2010年全国小麦播种面积2432万公顷,产量为11510万吨,约减产2万吨。2010年国内小麦消费量为10849万吨,其中用于小麦粉加工8150万吨,占总消费量75%;饲料加工1150万吨,占10.6%;工业用加工1080万吨,占10%;种子用469万吨,占4.3%。
2010年小麦粉产量6112.5万吨、次粉407.5万吨、麸皮1630万吨。成品面粉占小麦消费量56.3%。随着中国人口的刚性增长,小麦的口粮消费、工业消费、饲料消费都有不同幅度增加。
2 小麦粉加工业现状分析
根据国家粮食局流通与科技发展司《2010粮油加工业统计资料》”和“小麦粉加工企业的汇总表”有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如下看法:
2.1 产能过剩依然存在
2009年,小麦粉加工业年处理小麦能力12167万吨,年实际处理小麦8167.9万吨,占产能的67.13%。小麦粉产量5532.7万吨,成品面粉出率为67.74%,平均吨粉电耗67.87kW·h。
2009年,全国小麦的总产量为11511.5万吨,列入统计企业实际加工的小麦占总产的71%,还有近30%的小麦除农民留种外,流散于入统外的企业收购加工,多数为中小型工厂。
2.2 小型分散的格局未根本改变
据统计,2009年小麦粉加工企业2787个,日处理小麦200吨以下企业尚有1962个,占企业总数70.4%;产能3656万吨,占总产能的30%;小麦粉产量1013万吨,占总产量的18%,小型分散的格局未根本改变。
2.3 市场竞争加剧,产业开始向规模化聚集
日处理小麦1000吨以上的企业50家,产能与产量分别占总量的16.6%和25.2%;日处理小麦400~1000吨增到212家,产能和产量分别占总量的23.8%和27.5%;日处理小麦200~400吨尚有562家,产能与产量分别占总量的29.6%和29%。总体看来,中大型以上规模企业市场占有份额正在梯度向前推进,比重逐渐接近,原料趋向大型企业集中。
2.4 经济效益低于粮油加工行业总体水平
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粮油加工业总产值11184.2亿元,工业增加值1553.2亿元,利润总额312亿元,粮油加工业销售收入利润率2.8%。其中:小麦粉加工企业总产值1580亿元,工业增加值157.2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558.1亿元,出口交货值4.7亿元,利润总额26.3亿元,占产品销售收入的1.7%,低于粮油加工行业的总体水平。详见表1。
2.5 技术开发迟缓,产品结构变化不大
据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小麦粉加工业主要产品、副产品产量见表2。
由表2看出,产品主要以特制一等粉和特制二等粉为主,产量占总产量的70.3%,标准粉占15.1%,专用粉占10%,营养强化面粉占0.4%,全麦粉占0.9%,以上产品与当前推崇的“适度加工”、“改善食物结构”、“节能降耗”等现代消费观念和需求变化存在差距。
2.6 粮食深加工向食品加工延伸,初显成效
2009年粮食加工企业向食品加工延伸有了新的进展,据统计资料显示,主要生产能力和产品产量见表3。
上述小麦粉工业化转化产品中,挂面占23.85%、方便面占33.94%、饼干占6.82%、米粉(米线)占5.35%、速冻米面制品占6.54%、面包糕点占1.84%、其他占21.65%,工业化转化率约为18%左右。
作为主食的馒头,工业化进程滞后,近几年才取得规模化、标准化、工艺、设备配套化的突破,逐渐在一些大中城市推向市场。市场上还是作坊式手工馒头占主导地位。
2009年粮食食品加工企业工业总产值607.6亿元,工业增加值135.7亿元,产品销售收入651.5亿元,出口交货值13.3亿元,利税总额55.5亿元。其中利润总额30.7亿元,销售收入利润率为4.7%,在粮油工业8个行业中(即大米、小麦粉、食用植物油、玉米加工、粮食食品、杂粮及薯类、饲料、粮油设备制造),效益位居第三。
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小麦粉加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随着食品消费向着“安全、美味、方便、营养”方向发展,推进小麦粉加工向食品延伸,加速传统面制食品工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是更好实现人们新的消费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对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小麦粉加工业要根据自身发展的要求和市场消费需要,科学论证,审慎决策,发挥优势,看准方向,依靠科技,积极推进。
3.1 提升小麦粉加工企业规模化、现代化水平
结合国家在主要小麦区重组和建设一批年产小麦粉30万~50万吨大型龙头企业的“优势区域化产业带规划”,提升小麦粉加工业规模化、现代化水平,完善剥皮、光电除杂、杀虫、控温控湿、高效除尘、自动化配粉等技术和装备,推进清洁化、智能化生产,实施HACCP规程,延伸产业链,发展面制食品加工和副产物的综合利用。
3.2 调整产品结构,高效利用小麦资源
(1)根据主食工业化生产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小麦粉加工配粉工序,开发各种强筋粉、中筋粉、低筋粉,细分中筋粉产品,为中国传统的蒸煮食品、焙烤食品、煎炸食品等提供各种优质的专用粉产品。
(2)开发食品工业用粉的新品种,如多谷物预混粉、蛋糕预混粉、面包预混粉、炸面圈预混粉、曲奇饼预混粉、比萨饼预混粉、面托料等面粉的延伸产品,适应市场西式烘焙食品发展的要求。开展产需对接,提供专供服务,不断开发新品种。
(3)积极推广全麦粉、营养强化面粉生产。近几年来,各种全麦粉面制食品进入市场,全麦粉饼干、曲奇、面包、馒头以丰富的营养和特殊的口感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国内公众营养改善项目推广的“7+1”营养强化面粉对改善人体营养与健康,提高人体免疫力具有重要功效,应予积极推广。
3.3 高效利用小麦粉加工的副产物资源
中国每年拥有1500万吨以上麸皮和上百万吨的麦胚资源,要积极运用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开发高附加值产品。
(1)小麦胚芽蛋白不仅是一种营养物质,而且具有独特的功能性质,应用前景看好。例如,小麦胚芽中谷胱甘肽含量丰富,可达98~107mg/100g,利用价值很高。日本等国将其作为生物活性强化剂,开发成谷胱甘肽功能食品,添加到酸奶和婴儿食品中,提高产品稳定性和营养价值。
(2)小麦麸皮中含有丰富戊聚糖,它经生物酶工程处理,可转化为具有促进益生菌生长功效的低聚木糖,在烘焙食品中,用于制作低能量面包、蛋糕等产品,受到市场推崇。
(3)小麦粉加工中产生的次粉,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小麦淀粉进行改性,使其转化为更具特色和新用途的食用和工业用产品,如多孔淀粉、抗性淀粉、麦芽糊精等。
3.4 向食品加工延伸,发展面制主食品生产
小麦粉70%用于面制主食品消费,向主食品加工延伸,是小麦粉深加工的主要方向;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自身优势,适应人们主食消费方式转变的时代要求;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是产能过剩、经济效益低下的加工企业转型或重组的一种可行选择,现已有不少企业闯出新路,还有不少大型企业或跨国公司准备或开始进军这块待开发的潜在市场。
例如:江苏南通市粮食集团建立了银河面粉为代表的小麦精深加工产业群,生产精制等级粉、专用粉、营养强化面粉、营养挂面、麦胚食品、面筋以及小麦淀粉等产品,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安徽国华食品有限公司在阜阳建立生产基地,形成了以面粉加工、方便面、饮料为主导的深加工企业,每年转化利用优质小麦6万吨,年产值5亿元。
卡夫食品公司是目前在中国的最大饼干生产企业。它与中粮集团合作“致力于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作为战略目标”,“中粮集团小麦加工事业部已成为卡夫食品公司饼干生产的中国战略联盟供应商”。
美国通用磨坊是全球第6大食品公司,进入中国内地15年,目前中国已成为通用磨坊公司除北美之外最大的市场。据近期有关报导,通用磨坊公司在河北三河成立全球第6家分厂,投资1亿美元,占地22万平方米,一期工程完成后每年生产200万箱湾仔码头水饺,预计每年销售收入达20亿元人民币;第二期工程将为公司拓展北方及中国西部地区市场提供保证。
天津利金粮油股份有限公司从2007年开始利用自身的原料和销售网点等优势及天津的广阔市场,发展面制主食加工,延伸小麦加工产业链,建立10条主食馒头生产线,每天向市场供应80万个主食馒头和5种带料馅的面食礼包,为企业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河南省兴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在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斥资创办了全资子公司“好福多(北京)食品有限公司”,应用公司研发的DFD-1智能化仿生馒头生产线,生产“多福多”品牌高品质主食馒头,日生产能力30万个,在北京市场销售看好。
据有关报导:“中国每年消费的商品面粉约7000万吨,其中用于馒头加工的占30%、面条加工的占35%、饼类加工的占10%、饺子加工的占8%、饼干糕点加工的占8%。”传统的加工方式已落后于消费方式转变的要求,创新技术,转变加工方式,提升产业的工业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使其发展成为一种“新型消费业态”,以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中国小麦粉加工企业,在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中,应看到这种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深入市场研究,转变观念,依靠科技创新,充分利用地域、资源和政策、技术、以及传统的产品特色和消费需求等优势,发展深加工,推进小麦粉加工业向食品加工延伸,把产业做大做强,提升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和新型工业化水平。
相关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