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收割环节:精准分析雨情、地情、粮情,适时抢收
根据天气监测,精准预判3-5天内的降雨间隙,雨停即进行收割。
收获方式上,要考虑烘干或晾晒降水处理能力,若附近有烘干设施,鼓励籽粒收;若缺少烘干塔,提倡果穗收获,为后续自然降水或集中烘干创造条件。
二、烘干环节:严控水分与品质、科学烘干
(一)普通农户
1.提前准备临储设施或对接专业烘干服务:优先联系辖区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预约代烘干,明确告知作物品种与预估水分,约定送粮时间避免积压;若自行晾晒,提前准备具体通风能力的临储设施,宜每日翻动3-4次,或定时采用小功率轴流风机通风防止内部湿热聚积,同时做好防雨措施。
2.烘干前进行湿粮清理、按水分分堆或装袋:送粮前清理秸秆、大杂质,确保含杂率≤2%;按水分含量高低分级装运,玉米水分>20%、小麦水分>17%、稻谷水分>20%的湿粮单独装袋,避免同一批次水分差超3%。
3.烘后质量核验:接收烘后粮食时,要求提供水分检测结果,确保玉米水分≤14.0%、小麦≤12.5%、稻谷≤13.5%;同时检查粮粒,避免出现焦糊粒,破碎率增值≤0.5%,水分不均匀度≤0.5%。
(二)大农户(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1.烘干设备选用:一是高效实用自有固定式烘干设施;二是联系租用移动式烘干设备;三是配送产后服务中心。
2.科学烘干作业:按先高水分后低水分顺序烘干。针对高水分玉米(含水量28%-35%),应采用两次烘干,单次降水幅度≤5%。按品种和用途控制热风温度,要求食用玉米籽粒温度不超过65℃,小麦水分>17%时籽粒温度不超过50℃,加工用稻谷籽粒温度不超过55℃;烘干机需设缓苏段,缓苏与烘干时间比≥3:1,避免粮粒裂纹/爆腰(玉米裂纹率增值≤25%、稻谷爆腰率增值≤2%)。烘干至安全水分(14%)后,须在仓内冷却至环境温度后再出仓储存,避免热粮结露引发二次霉变。
三、储存环节:加强通风降水,防治发热霉变
(一)普通农户
1.玉米穗储存
按水分选方式,严格控制堆储规格,必须将水分>30%、25%-30%、<25%的玉米穗分开堆放,严禁混存。
(1)地面堆垛(码趟子):
A.选择硬化、干燥、通风处,底部垫高20cm以上,防潮防水,并备好防雨篷布。
B.堆垛宽度1.2-1.5m,高度不超过1m。水分>30%的,垛宽严格控制在1.2m以内。
C.玉米穗去除大部分果皮,采用穗尾朝外、穗头朝里的方式层层交错摆放,确保堆内有充足空气流动孔隙。
D.两个趟子之间保留20cm以上距离,以利通风。
(2)围网储存(上栈子):
A.用木材、钢管做支架,四周用加密木材、钢丝网或塑料网围合,顶部加装可收放的防雨塑料帘(雨天遮盖,晴天打开)。
B.底部垫高20cm以上,栈子堆垛宽度和高度分别不超过1.5m和2m。
C.水分>30%时,上栈子时在堆垛中上部插入直径15-20cm的金属管网或竹篾通风管,加速自然通风降水。
(3)棚架式储存(入楼子):
A.用粗木杆或钢管搭建骨架,四周安装金属网,顶棚用彩钢板等材料搭成屋脊形防雨。
B.楼子底部离地20cm以上,宽度1.5-2m。水分>30%的,宽度不超过1.5m,楼子穗堆顶部与屋檐保留20cm以上空气流动空间。
C.搭楼子时,可在堆中上部加装直径15-20cm的金属通风管网,加速自然通风降水。
2.玉米籽粒临时储存
(1)烘后或晾晒至水分≤14%的籽粒,采用垫高防潮储存。用竹席、木板等垫高30cm以上,并铺设防潮垫(如塑料布)。
(2)袋装堆高不超过1.5米,堆与堆间距不小于50cm,存放于阴凉干燥处,远离水源和热源。
3.日常管理:做到“三勤三防”
(1)勤观察防发热:每日检查粮堆,手探或使用手持式温度探杆,发现温度过高(超过35℃)或有热气散出,立即通风、翻动或晾晒。
(2)勤通风防捂粮:粮食水分较高,天气条件不利于自然通风时,应及时采用小功率轴流风机主动通风降温、降水;天气晴好时,及时打开栈子防雨篷布、楼子通风口,或翻动趟子表面,促进通风降水。
(3)勤管理防霉变:连续阴雨时,缺乏有效降温、降水措施时,对于高水分玉米穗,可在穗堆中以1g/kg粮要求均匀拌入食品级丙酸或双乙酸钠防霉变。
(二)大农户(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1.专业仓储设施使用:优先选用风干仓、钢板仓储存(配备机械通风系统),或委托服务中心代储存;按品种、品质分仓存放,避免混存导致品质劣变;储存期间控制损耗,半年内自然损耗≤0.2%,半年至一年≤0.3%。
2.粮情监测与霉变防控:配备温湿度传感器,每天定时监测粮堆温度(监测次数>3次/天),一旦发现发热点立即降温通风;使用快检设备定期筛查真菌毒素,对霉变粒超2%的批次单独处置,严禁流入口粮市场。
3.储存管理:按储粮收获日期、水分含量、品种分类管理,建立粮情记录台账,记录每日温湿度、检查及异常粮情处理措施,确保储粮安全可追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