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年鉴

  • 时间:2017-04-27

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的开局之年。5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广大科研人员心潮澎湃、倍受鼓舞,也感受到责任的重大。这一年国家密集出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等与科技相关的重要文件,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速,科技事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时代。

面对粮食高库存、高进口、高成本“三高”压力,国家积极推进粮食加工转化去库存,大力引导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全面实施了玉米收储制度的市场化改革,粮食供求形势出现了明显变化,对粮食科技创新提出了新使命、新要求,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上级领导和各部门的支持、关怀、帮助和指导下,2016年,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粮科院)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方针政策,积极落实局党组的各项工作部署和要求,围绕粮食中心工作和产业发展,积极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粮食科技进步与创新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

一、围绕行业需求展开攻关,科技创新取得可喜成绩

全年承担国家和省部级各类纵向科技计划任务100余项。其中2016年申报和立项课题30余项,包括4个重点专项的13个项目的17项任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际合作课题2项,其他各类课题10余项。

申请专利16项,其中发明专利14项,获得授权专利6项。签订横向技术合同32项,承接政府部门等委托咨询服务10余项,与20家企业及政府部门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制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近20项。培养在校研究生7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6人。

(一)储粮新技术研究领域

完成了《安全储粮作业守则》、《安全生产作业守则》、《简易仓囤储粮技术规范》、《罩棚储粮技术要点》、《“四无粮仓”评定规则》、《磷化氢熏蒸技术规程》、《平房仓横向通风技术规程》、《食品级惰性粉气溶胶储粮防虫技术规程》、《储粮温度、湿度和气体浓度测控系统技术规程》等一大批行业标准规范的编写工作,缓解了粮食储藏领域行业标准规范长期不足的问题,为指导粮食安全储藏发挥了重要作用。

横向通风技术体系日趋完善,初步实现了通风系统标准化、通风设备智能化、通风工艺多元化。在辽宁和浙江温州,36米跨度和33米跨度平房仓横向通风技术的应用获得了成功。举办了3期储粮新技术培训班,培训人员400人。建立了3个科学储粮示范库。横向通风成套储粮技术应用企业达150多家,总仓容达300万吨,其中浙江省推广应用仓容达100万吨,安全储粮效果良好,社会及经济效益显著。

(二)粮食质量安全研究领域

粮科院主持制修订的ISO国际标准《谷物及制品中赭曲霉毒素A的测定》由工作草案(WD)上升到委员会草案(CD)。基于稀酸提取技术开发的重金属快速分析仪器方法形成行业标准。新研发了12种国家粮油分析标准物质,其中10种为国内首次发布。使用粮科院研发的粮油分析标准物质实验室累计已超过300家,覆盖国内30个省市的农业、粮食、卫生、检验检疫、科研、教育等多部门检验测试机构。粮科院“国家粮食局粮油质量检验测试中心”通过国家认监委新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评审。

基于GIS和网格化的监测调查和溯源技术在四川遂宁的“放心粮油”多环节可追溯体系建设中得到示范应用。中欧真菌毒素防控国际合作项目“食品和饲料安全真菌毒素综合管理系统研究”获得科技部立项支持,拓展了真菌毒素国际合作平台。

(三)谷物加工技术研究领域

“高含量杂粮挂面加工技术”、“高水分小麦组织化蛋白加工技术”分别在湖南及安徽两地推广应用,产品得到市场认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杂粮挂面系列产品被中国食品技术学会评为“2016年度最受欢迎的方便食品”,并获得“2016年中国方便食品创新奖”荣誉称号。“重大杂粮主食产品创制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项目获2016年度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四)粮食品质研究领域

以大米食味评价为突破点,完成了粳米食味参考样品研发,在8个省市开展了“大米加工精度与食味品质关系”的验证实验,提出了以适度加工为基础的《大米》国家标准修订征求意见稿,得到了行业标准管理部门和加工企业的高度评价。召开了以“品质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为主题的2016中日稻米科技研讨会,有近150名中日业界代表到会,19位中日专家学者在会上交流了稻米科技最新成果及经验,会议反响良好,受到业界好评。

完成了粮食行业公益性研究专项“商品粮油品质资源数据库研究”,建设了3省粮食品质数据库,并与财政部“粮食产业基础数据库和科技信息服务平台”项目顺利对接,扩大了示范推广区域。杂交谷子小米新食品开发取得进展,开发的全小米粉蛋糕和泡芙营养丰富、口感良好,为小米食品产业化开发奠定了基础。

(五)粮油营养研究领域

积极构建我国粮油营养成分数据库,推动粮油营养健康消费。通过采集样品分析,取得粮油及制品营养成分数据1.8万多个;查阅分析近25年的国内外谷物和油脂营养相关文献3000多篇,获得营养成分数据量1.1万余个和大量营养科学证据。研究东北德美亚玉米营养品质及饲用价值,促进产销对接。开展有效能量平衡体重控制、谷薯类及植物油适宜消费、功能活性物质补充等多项探究,重点建立营养健康综合评价体系,开发出营养富集型、营养调控型全谷物食品、杂粮面制食品、去除部分淀粉面制食品等系列健康食品,为企业设计开发营养健康谷物制品提供关键技术指导。

在河南开展小麦、玉米淀粉加工副产品高效生物转化饲料示范,建设年产1万吨中试生产线。开发了复合微生物固态发酵新工艺,产品粗蛋白质营养价值得到显著改善。开展了畜禽无抗饲料研发与推广示范,综合发酵酶解饲料、微囊化益生菌、寡糖与多糖等成果应用于生长猪、肉鸡和蛋鸡饲粮中,取得了部分或完全替代抗生素的效果。

(六)发酵技术研究领域

向大型生物农药企业进行了多杀菌素发酵生产技术的成果转化。开发了多杀菌素粮堆表层自动施药装置,开展了全仓和表层两种不同施药方式防治储粮害虫的应用试验,防治效果良好。

开发了米糠生物酶法稳定化技术,酶法稳定米糠中γ-谷维素含量明显高于微波和热稳定处理的样品。利用味精废水为发酵原料培养耐高浓度硫铵的酵母,并在5吨发酵罐中进行了中试放大,酵母菌产品可作为促生长饲料添加剂使用,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对棉粕固态发酵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酸溶蛋白含量由发酵前的3.4%提高到7.2%

完成了“玉米深加工发展现状及新兴产业概况”、“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企业及生物基材料产业基地调研报告”和“玉米深加工转化生物基材料现状与建议”等研究报告,为推进粮食加工转化去库存做好支持服务。

(七)粮食生物脱毒技术研究领域

DDGS(酒糟蛋白)中毒素(玉米赤霉烯酮(ZEN)/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生物降解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取得重大突破。开展了500吨发酵罐的高毒素含量玉米燃料乙醇DDGS脱毒生产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在连续6批次300吨规模的废醪液发酵试验中,ZENDON两种毒素被同步消减,脱毒效果显著,ZEN含量由3600µg/kg降至200500μg/kgDON含量由8400μg/kg降至1500μg/kg左右,脱毒产品的各项指标符合饲料卫生标准要求,脱毒成本每吨DDGS约为50100元,符合产业化要求。与江苏某企业签订了真菌毒素降解酶制剂专利技术转让合同,推进成果实施迈出了重要一步。

(八)油脂标准研究领域

积极建立商品粮油品质资源及加工用途数据库。通过研究验证液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植物油甘油三酯方法,建立了首个植物油掺伪鉴定系列标准方法。参与完成了《食用植物油》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完成了《橄榄油掺伪鉴定方法》、《粮油检测植物油中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类物质含量测定》、《长柄扁桃籽》、《长柄扁桃油》、《长柄扁桃》、《粮油检测 植物油中角鲨烯含量测定》和《粮油检测 植物油中多酚含量测定》等7项国家及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并全部通过了审定。

(九)粮食战略研究领域

深入开展了中央与地方两级储备以及政府与商业储备融合机制的研究。完成了多品种、长序列、分环节粮食经济数据库的构建。开发了省级粮食安全评价分析与辅助决策平台。建立了口粮产量、价格监测数据采集标准,构建了口粮产量预测模型和消费预测模型。

积极参与国家及地方粮食行业“十三五”规划的编制研究,承担并完成了北京市、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粮食行业“十三五”规划编制任务,得到高度认可。

二、服务行业现代化建设,科技产业取得重要发展

(一)粮食工程咨询与设计服务

1.服务行业方面

完成了国家和地方粮食局委托的《粮食物流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粮库安全生产守则》、《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时期粮食行业发展规划》、《林芝市三级储备库和粮油应急加工及供应配送中心整体搬迁项目》等项目编制、编写及初步设计等工作。完成了 “粮食气密保温钢板仓设计文件”、“南方罩棚储粮技术要求”、“利用工商企业仓房临时储粮技术要求”、“气膜仓作为储备仓的技术要求及造价估算规划”等行业管理技术文件的编制工作。完成了国家发改委和粮食局交办的“十三五”仓容缺口测算、调研提纲、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烘干整理设施的配套测算编制。参与完成了《散粮接收发放技术规程》行业标准编制。参加了国家粮食局组织的赴印尼粮食仓储物流加工能力建设考察咨询,提出了我国粮食仓储技术及服务“走出去”的相关建议。

2.工程咨询方面

完成国家级发展规划1项、省级规划5项、市县级规划4项、企业产业园区及基地建设规划3项。完成军民融合军粮应急保障工程、青海粮食现代物流平台、喀什新合作大唐农产品流通冷链物流港项目等资金申请及可行性研究报告120余项。中储粮东北综合产业基地项目、苏州市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建设规划、中储粮厦门直属库搬迁安置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分别荣获北京市工程咨询协会一、二、三等奖。

3.工程设计及总承包方面

完成了粮食行业方案设计及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设计45项、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项目40项及1000多万吨仓容设计项目的后期服务工作。其中,中储粮东北综合产业基地项目工程设计一期投资20多亿元,设计仓容108万吨,集公、铁、水多式联运于一体,包括立筒仓、浅圆仓和机械化平房仓等多种仓型及散粮、集装箱等多元作业模式。

完成了西南粮食城调控交易中心、中铁(贵州)市政公司企业总部、联东集团北京马驹桥二期等一批民用项目竞标和项目前期工作。

积极开拓工程总承包业务。竞争中标的东莞国际食品产业园仓储物流配送中心CDEEPC项目,为下一步承接EPC总承包项目积累了经验。

4.粮食信息化方面

完成了《粮食数据采集技术规范》、《省级粮食信息应用平台技术规范》、《粮食信息术语》和《粮食仓储业务数据元》等4项信息化标准的编制。“数字粮库”、“放心粮油”和“扦样管理云平台系统”等3项系统软件开发工作初见成效。完成了“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成品粮进出仓设备研发及管理系统研发与示范》的课题验收。利用科研成果承接了多项横向工程项目,成果转化初见成效。

5.工程监理方面

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制定了《施工现场发生质量安全生产事故处置应急预案》及《办公及生活区域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积极开拓市场,申报了市政工程甲级资质。监理的大兴研发中试基地1#2#研发楼工程、北京领先基业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楼及地下车库1段等6个工程分别荣获“北京市结构长城杯金质奖工程”及“北京市结构长城杯银质奖工程”。

6.清苑粮食储备库

完成了17栋平房仓内环流技改工作,扩建10万吨储备仓项目开工建设,将为进一步做好科研示范库打下良好基础。完成了3.3万吨小麦轮换和5022吨临储玉米出库工作。确保 9万吨中央储备粮和2.5万吨临储玉米品质完好、数量真实、储存安全。

(二)粮油检测仪器和装备研发

全年推广粮食品质检测仪器和谷冷设备等360台套,累计行业用户达1400余家,继续保持行业技术领先地位,深受用户信赖。

完成稻谷新鲜度检测仪的研制,通过国家标准质量中心组织的专家测试,在中储粮7个库点进行实际应用。研发了新型试验用碾米机,申请了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编制的大米粒型检测标准正式发布。大米加工精度检测方法和检测仪器的研究取得初步成果。研发的油料外观品质检测仪,可以对油料外观品质特征进行检测,已通过国家粮食局组织的验收。

三、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

(一)对外科技交流工作

全年共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43项,其中,出访交流项目1729人次,出访目的地涉及美国、巴西、日本、荷兰、土耳其、德国、比利时、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秘鲁、印尼等12个国家。来访交流项目26项,分别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英国、奥地利、法国、日本、乌拉圭、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

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在粮食储藏、粮食品质、粮食安全、粮油营养等领域与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澳大利亚出口谷物创新中心、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加拿大谷物委员会、加拿大萨省全球粮食安全中心、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服务中心、美国德州农工大学、英国巴兹保健和国民信托、英国威普医院、奥地利农业大学、法国波尔多大学、日本食品综合研究所、新西兰梅西大学等诸多著名大学及单位深入开展了交流与合作,促进了粮科院科研水平的提高。

(二)科技成果编辑出版工作

《粮油食品科技》编辑部按时保质完成了全年6期杂志的出版和发行工作。全年收录和处理科技论文310余篇,终审210篇,刊登146篇,其中,国家及省部级等各类基金论文112篇,占全年刊发论文的76%,粮食加工、油脂加工、营养与品质、质量安全、仓储物流等领域的科技论文刊出后都收到了良好反响,充分体现了院刊服务粮食科研、促进粮食科技进步的推进器作用。

按上级指示,编辑部积极做好粮食科技活动周资料汇编工作,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完成了《粮食科技成果》、《粮食企业技术难题及科技需求》、《粮食科研机构和创新团队及学科带头人》等3本汇编共计970多页的编制任务,为保障科技活动周成功举办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粮油科普宣传及新技术推广工作

粮食产业基础数据库和科技信息平台建设取得进展,机房建设完成装修及设备订货,平台通过信息等级保护论证获得二级备案证书,完成了数据迁移。院网站PC端改版上线完成,增加了科技服务、数据库共享等新栏目,整体风格焕然一新。搭建了移动端爱粮节粮科普宣传平台,推送科普文章200余篇。

在“2016年粮食科技活动周暨首届全国粮食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推介活动”展会期间,粮科院以10个标准展位、72块展板参展,与19家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技术成果推广转化取得良好效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