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年鉴

  • 时间:2016-01-05

2015年,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粮科院)围绕粮食中心工作和产业发展,积极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粮食科技进步与创新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

(一)围绕行业需求展开攻关,科技创新取得可喜成绩

粮科院全年承担国家和省部级各类纵向科技计划课题合计66项,其中2015年新立12项,延续54项;包括973计划1项,“十二五”支撑计划14项,863计划2项,国家自然基金5项,重大科技工程1项,公益性行业专项27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纵向课题经费预算总计1.15亿元。同时还实施院自选课题22项,承担各类社会委托的横向科技服务项目43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0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制修订国际标准(ISO5项,国家和行业标准30项;发表论文137篇,其中SCI论文23篇,EI论文18篇;培养研究生55名;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3项。

1.横向通风储粮成套新技术推广应用取得可喜成绩

20152月,粮科院在湖北省黄石市组织召开了“横向通风储粮成套新技术汇报暨通用图设计交底会”,研发团队向粮食行业19家主要设计单位进行全面技术交底,包括技术研发和实仓验证情况、技术要点、通用图设计图纸、设备配置标准及投资估算等,无偿提供各设计单位共享使用新技术。编制了《平房仓横向通风技术规程》、《食品级惰性粉防虫技术规程》、《储粮温度、湿度和气体浓度测控系统技术规程》3项行业标准和《粮食储藏:储粮机械通风技术规程》国家标准。全年举办了6期横向通风储粮成套新技术培训班和2期安全生产培训班,培训人员1300余人,极大促进了新技术的推广。横向通风储粮成套新技术应用省份达20个,粮库38家,仓房近100个,仓容30t以上。

为了评价横向通风储粮成套新技术对于大跨度平房仓的适用性,在湖南和安徽分别开展了24m27m跨平房仓稻谷横向通风技术集成应用测试,均取得良好效果,得到用户充分认可。

2.多杀菌素绿色杀虫剂工业化生产和应用取得重要突破

研发团队在转化企业完成了多杀菌素中试和生产试验,经150L10t的逐级放大试验,工艺技术已经达到生产要求,转入80t规模的实际生产试验。开发了多杀菌素粉剂和悬浮剂的制剂,研制了储粮防护剂自动施药装置,分别在武汉、长沙、中山等地粮食企业进行了多杀菌素储粮防虫应用试验,结果显示,多杀菌素和植物源熏蒸剂辣根素配合使用,对储粮害虫防治效果显著,有效防护时间达到1年以上。

3.大力推进真菌毒素污染粮食生物脱毒技术的示范应用

研发团队与粮食加工、饲料加工及畜禽养殖企业全面合作,大力推进小麦和玉米生物脱毒技术示范应用。2015年建立了10t规模的真菌毒素专用降解菌制剂发酵生产线,可为生物脱毒技术的大规模示范应用提供专用菌种。完成了以玉米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后的酒糟蛋白(DDGS)副产物生物脱毒技术小规模中试,真菌毒素含量降低90%以上,饲用品质显著改善,成本具有可行性,为开展扩大中试奠定了基础。开展饲料生物脱毒效果对比试验,完成3批共200多头仔猪的饲喂实验,饲喂脱毒制品两周后,与对照组(未脱毒)比较,仔猪平均日采食量(ADFI)增加4.75%,平均日增重增加3.48%,没有表观不良症状,得到养殖企业的高度认可。

4.粮食质量安全监测预警技术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构建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网格化地图的收获粮食质量安全监测布点采样系统,并利用该系统在安徽、湖南、河南、北京等地开展了新收获小麦、稻谷和玉米的风险监测示范研究,绘制了区域粮食质量安全风险地图。试点企业在风险地图指导下收购玉米,安全指标达标率从原来的不到50%提高到100%。对市售10余种真菌毒素快检产品进行了适用性评价,为基层监管部门和基层企业合理选用快检产品提供了指导。研制了17种粮食基真菌毒素和金属元素标准物质候选样品,组织20余家实验室联合开展标准物质的定值和验证。在玉米霉变与毒素污染关系的合作研究中,为18家国家粮食质量监测机构提供了粮食中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和黄曲霉毒素等基体质控样品及技术服务,为修订《玉米》国家标准提供了重要依据。

5.大米食味评价和适度加工标准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在上一年度选拔培训全国首批大米食味评价员、研究建立大米食味评价系统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成功研制了粳稻大米食味品质评价参考样品。该项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对于规范我国稻米食味品质评价、促进大米食用品质改善具有重要作用。在综合分析加工精度与大米食味、营养保存和外观特性的相关性的基础上,发现了我国稻谷适度加工的最佳平衡点,适当降低加工精度,大米口感更佳。在局标准中心支持下,研发团队起草了大米国家标准修订草案,大幅度调整了大米加工精度控制要求,可使稻谷糙出白率提高5%8%,营养显著提高。该标准草案在征求意见中,得到了国内大米加工企业的积极响应和认可。201511月,在第二届川渝精品粮油展会上开展了新标准大米(即适度加工大米)现场食味调查,以精加工大米为对照,老中青各类人群对适度加工大米给出了具有高度显著性的一致好评。

6.杂粮豆和全谷物加工技术研发与推广取得重要成果

杂粮挂面生产技术在湖南推广应用取得重要成果,建立了500kg/h的规模生产线,荞麦、高粱、小米等系列杂粮挂面生产试验取得成功,产品投放市场受到广泛好评。该技术应用物理改性等多项技术,突破了高添加量杂粮豆影响挂面品质的瓶颈。粮科院牵头的《全麦粉》行业标准正式发布实施。

7.粮油食品营养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调查采集了我国主粮和杂粮杂豆典型样品200余种,包括不同地域的稻米、小麦、大豆及谷子、燕麦、糜子、豌豆等,检测营养成分、特征植物化学素、抗营养因子和血糖指数等相关健康参数等基础参数118种,取得了检验数据2.4万个,初步形成了我国粮食营养参数数据库。研究了不同加工精度主粮、不同谷物烹饪方式对营养健康特性的影响规律,形成了稻米营养特性与加工精度关系模型21个。开展了主要杂粮、以及不同加工精度大米对降血脂、降胆固醇、降血糖等的健康功效评价研究,从分子水平探讨了营养健康机理,发现杂粮、粗粮对降低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有很明显的影响。研究成果对于指导企业开展粮油产品设计和营养标识、引导公众选择健康膳食模式等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8.新型饲料产品研发成效显著

棉粕固态发酵脱除游离棉酚中试技术取得重要突破。筛选获得高效脱除游离棉酚的枯草芽孢杆菌菌株,对棉粕固态发酵工艺进行了全面优化,完成20余批次、10t棉粕的发酵中试,产品中游离棉酚含量由800 mg/kg降至300400 mg/kg,酸溶蛋白含量提高56.8%,益生菌含量达到107108 cfu/g,各项指标显著优于国内同类产品。中试产品经多方动物饲喂评价,效果令人满意。已经与新疆有关企业达成成果转化意向,对充分利用新疆丰富的棉粕资源,解决饲用豆粕短缺具有良好前景。

9.油料油脂溯源判定技术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收集了覆盖我国主要油料产地的代表性样品数量1269个,取得样品脂肪酸组分等检验数据6.4万个,构建了我国油料品质资源数据库和植物油指纹图谱库,为开展油料及植物油的溯源提供了重要支撑。分析确定了多品种植物油的特征指纹,初步建立了植物油真实性检测判定方法。

10.粮食经济战略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对涉粮部门粮食相关数据进行了全面梳理,建立了全面、准确、长序列、多维度的粮食气象、生产、价格、库存、消费和进出口数据库,研究建立了以小麦、玉米和稻谷为主的粮食市场决策模型,有效捕捉粮食市场的各种影响,对未来我国粮食的生产、消费、贸易和价格等可做出清晰研判,为国家和区域粮食调控和市场决策提供支撑。完成了江苏、安徽、青海、云南、北京、浙江舟山、云南昆明等区域粮食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十三五”规划、粮安工程建设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受到了地方高度评价。

(二)服务行业现代化建设,科技产业取得重要发展

1.工程设计咨询服务成果丰硕

全年完成技术咨询、设计、监理等项目120余项,其中,咨询服务34项,包括国家粮食储备库可研报告、粮油物流园区规划、省市“十三五”粮食安全保障规划、粮食流通产业发展规划等;工程设计90项,涵盖中储粮直属库系统和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四川、江西、福建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总仓容达770t,成为服务国家千亿斤粮库建设的主力军。为支撑行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2.仪器装备研发推广继续保持良好势头

聚焦行业需求,加强行业亟需检测仪器与装备研发与推广。全年向行业推广检测仪器设备400多台(套),比2014年提高20%,其中,粉质仪、拉伸仪100台(套),获得广泛认可,市场占有率保持在80%以上,全面实现了进口替代,目前,粮食行业用户已达1300家,为行业粮食品质控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为满足行业需求,新研发了“稻谷新陈度检测仪器”,基本完成了软硬件的定型,制定了新陈度判定方法和分级指标。研发了适用于横向通风系统的GLA55f型负压分体谷物冷却机,经实仓应用取得成功。

3.清苑库积极发挥科技示范作用

清苑库各项管理工作全面加强。完成了1.6t小麦轮换、2.5t东北玉米移库工作;库存9t中央储备小麦品质良好、数量真实。积极配合开展储粮科技应用示范,承担横向通风储粮集成技术实仓验证的大量工作,完成了5栋仓房横向通风技改。新建10t仓容浅园仓项目全面启动,建仓各项工作正在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积极推进。

()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

1.对外交流与合作迈上新台阶

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等活动25项,其中出访17项,41人次,外国专家来访8项。与加拿大国际谷物学院等国外科研机构及企业签署合作协议6项,进一步加强了粮科院在科研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承担了国际ISO谷物与豆类分技术委员会第8工作组真菌毒素工作组(W8)的有关工作。与引智专家联合申报了欧盟“地平线2020”科研计划中的食品安全项目“农作物和食物链的生物污染”并获得立项。与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和澳大利亚植物生物安全合作研究中心联合成立了中澳粮食产后生物与质量安全联合研究中心,共同在绿色、生态、健康储粮与品质控制等领域展开研究,并进行相关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和培训服务。

2.加强多方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

分别与云南省粮食局、甘肃农业大学、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宁夏昊王米业集团等粮食部门、大学、企业签署了科技合作战略协议,共同就粮食流通产业政策、粮食储藏、粮食质量安全、粮食加工与营养技术研究等方面开展合作,进行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和新仓型等研究、示范与推广,努力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

3.院刊影响力不断提升

《粮油食品科技》完成了6期正刊和1期增刊的出版发行,期刊影响力不断提升。6期正刊共初审各类论文450余篇,终审270篇,刊登174篇,其中国家及省部级等各类基金论文122篇,占全年刊发论文的70%,粮食加工、油脂加工、营养与品质、质量安全、生物工程、仓储物流等领域的科技论文刊出后都收到了良好反响,期刊影响因子、被引频次、总下载量等指标不断提升。为满足行业对绿色储粮横向通风成套新技术的迫切需要,编辑部及时编辑出版了绿色储粮横向通风成套新技术增刊,共收录相关论文19篇,充分体现了院刊服务粮食科研、促进粮食科技发展的推进器作用。

4.粮油科普宣传及新技术推广工作成绩显著

在粮食科技活动周、食品安全周、世界粮食日和爱粮节粮宣传周等重要活动中,粮科院根据公众对粮食科技知识的需求,组织专家编写家庭版及青少版粮食科普宣传手册;开放实验室,解答公众关心的粮油食品营养与安全等问题;选派专家参加科技列车行及兴粮惠农进万家等活动。相关工作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及社会的认可和好评。在川渝(遂宁)精品粮油展上,粮科院以展板、录像、仪器设备实物、现场品尝调查等多种形式宣传展示最新科研成果,展览面积达160m2,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粮食行业建设做出了贡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