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我国粮食的产销衔接

  • 时间:2016-09-08

亢霞

粮食安全不仅是粮食供求的简单平衡,还需要运转高效、流通顺畅。粮食生产与消费的时空离散度扩大为粮食安全保障增加了难度。粮食生产和消费如何有效衔接,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影响粮食安全和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战略性问题。

从不同的观察视角分析,粮食产销衔接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从主体来看,粮食产销衔接有企业和农户、企业和政府以及政府和政府之间等。从地域来看,有在区域内开展的粮食产销对接,也有跨区域的粮食产销对接,即包括主产区与主销区、产销平衡区与主产区、产区县市与销区县市之间的粮食产销衔接。从内容来看,有企业的产业化经营、政府间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政府代储代销、储备基地等等。

一、签订合作市场协议,粮食产销纵向产业化经营模式

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推动、粮食生产结构调整、粮油加工业的发展以及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粮食产销的产业化经营不断演变、发展和完善,使粮食产销衔接的内涵不断丰富,机制不断完善,模式不断创新,规模不断扩大。以市场为导向,依靠龙头企业、经济组织和农民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粮食产销产业化经营将粮食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

在粮食产销衔接的组织模式上,由单一的“龙头企业+农户”形式逐步扩展到“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专业批发市场+农户”等多种组织形式。从产销衔接的利益机制来看,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实践中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签订产销的购销合作协议。企业与农户仅就粮食产品的数量和价格达成协议,而企业不承担其他额外的义务,彼此是单纯的产销合同关系;二是签订产销订单合同协议。企业与农户签订订单合同,农户按照订单合同的约定,进行生产经营。具体是按照订单合同,企业为农户提供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和相应的技术服务,并按合同约定的价格或保护价对农户生产的粮食进行收购;农户则按照合同规定,进行粮食生产并提供相应数量的合格粮食产品。三是股份合作利益方式。即除签订合同关系外,农户和企业就企业经营达成协议,这样农户不仅一次性销售粮食给企业,同时到年终还可按出资份额进行分红或者按交售粮食产品的数量得到二次返利。

此外,为避免遇到市场波动出现违约行为,在一些地方出现了粮食产销的创新形式。比如,河南金粒麦业公司实行“订单+期货”的经营模式,利用期货套期保值的原理,采取保值储粮、保值订单等多种形式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即与农户签订保值订单,先把新粮存在公司,到9月底再进行结算,结算价格为七八九这三个月中的市场最高价,确保农户享受到粮价上涨的收益。同时,企业获得了稳定的粮源,并节省三个月的银行利息,在此期间,粮价上涨带给企业的风险,通过期货经营进行规避。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几年来延津县农民通过种植优质订单小麦增收5000多万元,全县10万农户41万农民平均每户增加收入500元,人均增收120元。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深化,粮食产业化经营得到较快发展,与农民签订的“小订单”发展为与省外签订的“大订单”。同时,在“政府推动,部门协调,市场机制,企业运作”的基础上,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之间通过签订中长期合同形式建立相对稳定的粮食供需关系。粮食产销衔接为保障粮食安全,维护消费者和生产者利益作了积极贡献,取得了明显成效。粮食产业化经营为依托的粮食产销衔接形式不仅使农户生产出来的粮食可以有销路,企业粮食来源有保障,还可以增加粮食供给的质量。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经营组织方式,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粮食企业集团成功应用粮食产业化经营克服粮食产前、产中、产后环节割裂带来的市场风险大、交易成本高、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农民实惠少等弊病,实现了粮食产销有效衔接。

二、建立粮食种植和销售基地,粮食产销实现一体化经营

为避免粮食产销纵向产业化经营模式存在违约成本低、交易成本高的问题,企业开始建立粮食种植基地,实现粮食产销一体化经营,使粮食产销交易成本内部化。最初的粮食产销一体化经营是在集体农场基础上进行的,后来随着粮食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和粮食产销一体化经营的发展,企业开始了跨区域种植、全国统一市场销售,为粮食生产和市场供应作出了积极贡献。据调查,浙江嘉善县粮食企业在稳定本地订单粮食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同时,大胆“走出去”,先后在江西波阳、湖北蕲春、江苏大丰、黑龙江红兴隆垦区等地建立了9万亩的粮食生产基地,将从外省粮食基地生产的粮食返销至本地市场。浙江温州以黑龙江垦区为基地,新增粮食返运温州市场。目前,温州市在黑龙江双成建有汇丰粮食收储中心一座,年储运粮食11万吨,其中稻谷约5万吨。温州虹丰粮油集团在黑龙江红兴隆垦区建有年加工能力为5万吨稻谷的生产线一条,水稻订单面积10万亩。另外,黑龙江乌苏里江米业总公司在温州市龙湾区建有大米生产线一条,年加工水稻5万吨。

另一方面,一些企业为开辟市场,解决粮食销路问题,积极开拓销售渠道和营销网络。如黑龙江粮油集团将投资700万元左右在北京兴建日产200吨大米的生产线;黑龙江省有的企业到甘肃省建立储加销基地,设立销售网络经销粮食;河南省一家企业在福建设立销售网点,从事粮食销售经营,打开销区市场。

三、举办粮食产销洽谈会,政府为粮食产销搭建平台

为促进粮食产销衔接,主产区和主销区地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积极转变职能,积极营造平台。

黑龙江省是我国产粮大省,也是我国商品粮大省,由于地处我国铁路线的末端,粮食“入关”销往粮食需求省市成为当地农民和地方政府每年都要面对的重要问题。黑龙江地方粮食部门积极进行协调,实现粮食产销的合作。从2006年开始,黑龙江连续举办了五届黑龙江金秋粮食交易合作洽谈会。粮食产销合作方式由过去单纯粮食“一买一卖”发展到建立粮食储备基地、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及销售基地等。在黑龙江省与浙江省的合作中,浙江省鼓励黑龙江省的粮食经营企业和经销大户到浙江省从事粮食加工和经营,建立粮食储加销基地。并支持本省粮食购销企业在黑龙江省租赁、并购、联营粮库和加工企业,组织跨区域的经营实体。浙江省还探索在黑龙江省建立晚粳稻收储基地。黑龙江省将对运往浙江省的粮食在铁路运输计划上实行突出重点、合理安排。浙江和黑龙江两省通过加强粮食产销合作,组织产销对接活动10余次,浙江在黑龙江建设大米生产线15条,建立粮源基地100多万亩,累计从黑龙江省调运粮食150多亿公斤。黑龙江的粮食经营大户也已进驻浙江省11个主要粮食批发市场,不仅拓展了黑龙江省农民余粮销售渠道,搞活了粮食流通,保护了农民利益,也为浙江省的粮食安全、市场供应提供了保障。

为寻找粮源,一些主销区地方政府与产区地方政府建立政府间的友好合作关系,签订长期粮食产销协议。从2001年开始,福建省人民政府先后与山东、江西、吉林、安徽、河南等政府签订粮食产销协议,每年由6个产粮省向福建提供96亿公斤的商品粮。在每年举办的粮食产销协作福建洽谈会上,再由产销区企业具体实现粮食的调拨。目前,七省粮食产销协作福建洽谈会已成为一个有重要影响力的粮食产销协作品牌,引导产销区粮食企业开展粮食生产、收购、加工、储存、销售等多方面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2010年,广东省和吉林省举行吉粤粮食产销合作洽谈会,两省政府签署了《关于建立长期稳定粮食产销合作关系的协议》。根据协议,广东省政府将组织本省粮食企业每年从吉林省采购粮食200万吨以上,在同等价格和质量的情况下,吉林省将优先把粮食提供给广东企业;对广东企业到吉林建立粮食生产、收购、加工和储备基地的,吉林省将给予农业产业化优惠政策支持;吉、粤两省积极探索构建新型合作关系,以资产为纽带建立跨区域的大型股份制粮食企业,做强做大粮食产业。

吉林与浙江、上海、宁夏、重庆建立了玉米和稻谷的产销合作关系,内蒙古与浙江、河北建立玉米的产销合作关系,江苏与上海、山东与天津、江西与福建等邻近省区也签订了粮食产销合作协议,新疆与甘肃支持粮食企业在粮食经销加工等方面开展转让、租赁、参股等方式的合作。

四、签订地方政府间合作协议,产销对接充实地方粮食储备

在粮食产销洽谈会的基础上,为平抑地区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和粮食安全,主产区和主销区相关部门进一步探索地方粮食储备的省际合作新模式和机制。特别是2003年非典以后,对粮食应急保障供应成为地方粮食储备的重要内容。粮食主销区积极探索储备粮储存的产销合作关系,委托主产区代购代储储备粮,把储存地点延伸至产区。

北京2005年开始委托河南、吉林、黑龙江等代储,采取定向招标,在主产区选择粮食购销企业,按照当地收购价格购买粮食后,按照在竞价交易形成的购买价格,采取一次性付款买断粮权的方式转入地方市级储备粮,并委托当地就地代储。京粮集团在吉林购买了粮库,进行代收储。在管理上,与异地代储省粮食局、农发行签订异地代储监管协议,明确责权利。

浙江宁波市镇海区积极创新粮食收储形式,确立以本地收购粮食为主,外省粮食基地代购、代储、代种粮食为辅的新模式,收购的粮食用于充实地方粮食储备轮换需要。浙江衢州已在江西、安徽、湖北等地建立了30多万亩的粮食生产基地,积极推进四省粮食物流中心建设。

从运行效果来看,这种储备粮异地代储方式促进了粮食产销衔接,一是调动了产区企业为销区提供粮源的积极性;二是产区的气候条件延长了粮食储存时间,降低了销区储存保管费用;三是异地代储形式避开了铁路运输高峰,销区粮食稳定均衡供应,在保证政府宏观调控效果的基础上降低了调控的成本。粮食产销区在积极探索代购代储市级储备粮业务的基础上,黑龙江、河南、河北、辽宁、吉林、内蒙、山东、安徽、江西等主产区分别与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等主销区企业开展租赁收购、合作经营、委托收购的产销合作方式,开展粮食产销合作。

五、建立信息平台,引导粮食产销衔接

为合理引导粮食的流量和流向,保障产销区粮食市场供应和价格的基本稳定,引导企业、农户合理决策,粮食市场信息平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是充分利用粮食市场信息。根据全国粮食价格与地区粮食价格信息,引导粮食产销区之间粮食的流量、流向和时间。一般而言,粮食产销衔接的基本原则是粮食从价格低的地区流向价格高的地区,中间的差价为运输费用。当地区之间的差价等于零时,粮食产销实现了静态的均衡。随着产销区粮食供求变化和价格变化,粮食产销处于动态均衡。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和政府投资建设力度加大,农业和粮食的信息化提速。网络、电视、手机等媒体成为粮食信息的有效载体,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方便地获取粮食信息,为粮食产销衔接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地信息流。在此基础上,政府、粮食企业和第三方服务企业(港口、码头、铁路等)也提供建立粮食产销信息平台,如国家粮食信息中心、各省区市的粮食网站等都是粮食产销信息的重要平台。

二是建立定期粮食信息通报机制。由于目前粮食价格统计手段较为落后,粮食价格信息放大和缺失情况依然存在,产销区为保障地区粮食价格基本稳定和粮食安全,在粮食公共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建立了信息通报机制。广东省和吉林加强粮食信息资源共享,建立省间粮食市场信息定期通报制度,及时通报粮食生产、供求和价格等情况;建立政府部门间紧密沟通协调机制,及时协商解决合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同时在粮食产销平衡区与粮食生产后备基地加强了粮食供求信息的沟通和通报。2009年,新疆与甘肃建立粮食战略关系,双方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和粮食流通工作信息通报制度,每季度交换粮食生产、收购、销售、库存、价格等情况。宁夏与吉林加强省区粮食部门之间的密切联系和信息的畅通,建立省市间联系制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合作双赢为纽带,促进粮食购销合作关系健康、有序、高效发展。双方在交易、信息、结算、期货等方面全方位的合作,作出了相关的具体约定,还明确粮食在铁路运输计划优先安排、重点保证。

三是合理利用期货市场信息。企业根据期货市场远期粮食价格信号变动,与现货市场进行对冲操作,规避粮食产销过程中市场价格变动产生的风险。期货市场提供粮食销售的远期价格,可以指导粮食生产,也可以为粮食仓储、加工、运输等流通环节提供粮食供求信息。因此,一些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的粮食企业利用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一方面减少粮食产销市场价格风险,另一方面赚取保值利益。

六、产销区战略合作逐步推上议事日程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乡统筹力度加大,农业粮食供求形势发生新的变化。国家实行的“三补贴一支持”的政策效应在减弱,种粮农民收入与非农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粮食主销区工业化进程发展较快,粮食供给能力下降。为防止区域性自然灾害、地区性粮食价格波动和粮食应急供应等问题,粮食产销区积极开展了战略合作。甘肃省粮油批发市场与河南省粮食交易物流市场签署了以两个市场为两省合作平台的产销战略合作协议。北京市粮食局在20109月向北京市政府提交了粮食产销战略合作关系的协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