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储备管理体系及运行机制研究

  • 时间:2016-09-08

钟昱 张庆 亢霞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政治环境错综复杂、扑朔迷离,世界经济仍处于脆弱期、不稳定期和震荡期。国内经济形势亦不容乐观,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升级,传统产业亟待改革破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进程中,随着人口总量持续增加和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推进,全社会对粮食的需求增速放缓,但需求总量仍将保持增长的态势。从供给来看,粮食生产相对稳定,但是也面临寒暑丰歉,人祸天灾的风险,特别是“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似乎成为了粮食生产循环论。近年来,在人努力、天帮忙、政策好等因素共同作用下,201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2428亿斤,实现了“十二连增”。粮食持续增产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持,粮食库存充裕为搞好市场调控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近年来国内粮食库存数量不断刷新纪录,过多的库存、过大的财政补贴压力与不适当的政策目标承诺及有限的政策空间组合在一起,使政府处于两难境地。如何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粮食储备管理机制,逐步理顺粮食储备与供求、政府储备与社会储备、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之间的关系,对于粮食市场调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本课题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通过对我国粮食储备体系及运行机制现状进行分析,进一步分析了制约储备运行机制的粮食市场机制、储备目标功能、政策性收储压力、品种结构布局、储备吞吐调节、经营轮换和储备资源集中等方面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现代储备体系的思路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储备体系的完善。减少中央粮食储备规模,让中央储备回归战略性储备功能;完善地方粮食储备机制,建立“储加结合”、缩短轮换周期的粮食产业化运作机制。

完善储备体系的建议:短期是,进一步完善粮食储备的市场运行机制、发展消化库存盘活储备的储加结合模式,建立政府储备和社会储备相结合的粮食储备体系,创新储备粮管理体制,建立高效的地方和中央粮食储备协调机制,同时注重用好国内外粮食市场等六方面的政策建议。长期是:要合理设计粮食储备运行机制与市场相衔接的机制,逐步减少储备规模,合理调整储备品种结构与地区布局结构,切实做好既充分发挥储备功能作用,又减少对市场运行干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