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高水分玉米烘干费用及水分减量扣量标准政策的分析研究

  • 时间:2016-09-08

亢霞 石天玉 贾然 曹阳 李福君 顾祥明 冯锡仲

吉林省是我国最大的玉米产区之一,2012年玉米总产量达到2930t,约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15%。吉林省地处东北地区腹地,属于低温高湿生态区,秋季玉米收获后,水分含量一般高于25%以上,部分地区达到35%以上。高水分玉米若不及时降水处理到符合储藏的安全水分以下,则极易发生霉变坏粮。我国东北地区一般都是采取机械烘干或自然晾晒的方式进行降水处理。近年来,受晾晒条件的限制,农户往往将收获后的高水分玉米直接卖到收购库点,在收购库点进行集中机械烘干。在对玉米进行机械烘干过程中,除发生水分散失外,还有少量干物质损失,以及由于杂质清理、检验扦样、运输搬倒、设备碾压造成的重量损耗。为此,国家粮食收购质量标准中专门对收购中如何根据水分含量进行减量扣量折算做出了明确规定,即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局、财政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执行粮油质量国家标准有关问题的规定》(国粮发[2010178号,以下简称178号文件)。为研究测算国家收购标准规定的减量扣量标准的科学依据和执行效果,本研究在实际调研和实验测试的基础上,针对吉林省高水分玉米减量扣量标准政策执行情况,分析了不同水分含量玉米机械烘干降水后的减量比例和实际烘干费用,以期为高水分玉米收购减量扣量标准政策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1 玉米收购扣水扣量政策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

1.1 基本情况

2010年,178号文件规定在粮油收购中,实际水分含量高于标准规定的粮油,以标准中规定的指标为基础,每高0.5个百分点扣量1%,低于或高不足0.5个百分点的,不计增扣量。为进一步保护农民利益,2012年国家制定临时收储政策时,进一步放宽了水分扣量标准,对实际水分含量高于标准规定的玉米,以标准品(水分14%)为基础,按照1:1.65水分折扣标准执行。20133月,针对吉林等部分地区出现的高水分玉米收购问题,做好农户余粮玉米收购工作,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下发紧急通知,又对吉林省国家临储玉米收购政策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吉林省国家临储玉米收购水分扣量标准以三等玉米标准品(水分14%)为基础,自然水分含量在14.5%30%(14.5%,含30%)之间的,每高0.5个百分点扣量0.65%;自然水分含量在30.5%37%(30.5%,含37%)之间的,每高0.5个百分点,在扣量0.65%基础上,增扣量0.025%;自然水分含量超过37%的,每高0.5个百分点扣量0.825%,低于或不足0.5个百分点的,不计增扣量。即,水分含量在14.5%30%之间的,按照1:1.3的标准折扣;水分含量在30%37%之间的,按照1:1.65标准折扣;水分含量在37%以上的,按照1:2的标准折扣。

根据上述政策,吉林省在2012年度共收购入库国家临时储存政策性玉米968.54t。从收购玉米质量情况看,一等占26.03%,二等占53.35%,三等占18.23%,四等占2.15%,五等占0.24%。从区域分布看,在吉林市、延边市、白城市、通化市玉米三等以下居多,同时玉米烘干过程色变粒比例高,严重影响烘后玉米质量。

1.2 政策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吉林省玉米收获季节恰值天气较冷,玉米收获水分高,农民售粮水分高。按照178号文件的规定,当实际水分含量高于标准规定的水分含量,每高0.5个百分点扣量1.00%,即按1:2扣量。尽管在2012年新玉米收购中,已将扣量标准调低为1:1.65,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加工和贸易企业市场收购的玉米多按1:1.21:1.3进行扣量。由于水分扣量标准不一致,导致农民认为国家政策性收购的水分扣量过多,感觉吃亏。

另一方面,根据国家粮食局和中储粮吉林省分公司统计,2012年底吉林省共有烘干设备924(),但由于一部分烘干机年久失修、设备老化或企业停产等原因,实际作业烘干机444(),烘干设备的日烘干能力为26.4t,实际日烘干能力为14.7t/日,占理论烘干能力不足60%,存在烘干能力不足、烘干成本高的问题。2012年度烘干季节,中储粮吉林省分公司共烘干玉米921t,每吨玉米烘干成本平均为58.84元,其中每吨玉米一次烘干的烘干成本平均为57.48元,二次烘干的烘干成本平均为94.15元。

2 数据统计分析

2.1 玉米烘干费用的测试结果

烘干费用主要包括烘干燃料费、电费、人工费,烘干机械折旧费。其中燃料费包括煤炭费、装卸车辆燃油费等,人工费包括装车入塔人工费、烘干人工费、烘后装车清理及入库人工费等。按照烘干费用的构成和作业流程,吉林省粮食局和中储粮吉林省分公司对吉林省的15个库点进行了测试,具体情况见表1

根据总体测算结果统计,玉米烘前水分含量区间在17.8%30%之间,平均含量在25%以上。烘干作业时的外温在-25℃至15℃之间,平均温度为-5℃。从发生的烘干费用看,不同库点每吨玉米烘干费用范围在3184元,平均费用为60/t

而对于水分含量在30%以上的玉米,为保证其烘干品质,在烘干作业过程需要进行二次烘干,这增大了烘干费用。白山、珲春、延边3个库点实时监测,玉米二次烘干费用最高110.61元,最低93.65元,平均为101/t,较前面的烘干费用每吨要高出近40元。

2.1.1 玉米烘干费用的影响因素定性分析

在玉米烘干降水过程中,影响烘干费用的因素较多。受煤炭及燃料市场价格波动、人员工资水平差异、烘干塔能耗及产能差异等因素,费用差异较大。根据监测数据的统计来看,煤电费用是影响烘干费用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其占烘干总费用的74.8%;其次人工费用(包括从堆粮装汽车入塔人工费用、入塔人工费用和烘干人工费用等),其占烘干总费用的9.1%;再次为设备的维修和折旧费用,其占烘干总费用的7.5%;其他费用如搬倒、清杂等费用占烘干总费用的8.7%

煤电费用的高低除了受燃煤价格变化影响外,主要与烘干作业过程中的玉米的原粮水分和外界环境温度有关。一般而言,玉米烘干费用与外界环境温度呈明显负向相关。当外界环境温度较低时,烘干塔的热能损失大,产量低,费用高。延边州粮食局直属库监测显示,在2月份环境作业温度较低(25)情况下,设计产能为400t的烘干塔,日产量只有200300t,每吨烘干费用超过130;4月初外界环境温度回升后(5),日烘干量增加一倍多,烘干费用降低至80元。据监测数据显示,随着外界环境温度降低,烘干费用也随之增高,当外界环境温度在1015℃之间时,烘干费用在3040/t之间;外界环境温度在-65℃之间时,烘干费用在5060/t之间;当外界环境温度低于-20℃时,烘干费用在7080/t之间,具体情况见图1

玉米烘干费用与玉米含水量呈现线性关系,具有明显正相关性。当玉米水分越高,水分降程越长,煤电能耗就越高,烘干费用越高。据监测显示,随着玉米水分含量增高,烘干费用也随之增高。当玉米水分在18%20%之间时,烘干费用在3040/t之间;当玉米水分在22%27%之间时,烘干费用在5060/t之间;当玉米水分高于28%时,烘干费用在7080/t之间,具体情况见图2

当玉米水分含量超过30%时,须经两次烘干处理,烘干费用则更高。根据对延边州某库的二次烘干实时监测数据显示,当水分每增加5个百分点时,每吨玉米烘干需要的煤电费用增加7.5元。

2.1.2 玉米烘干费用的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为综合研究玉米烘干费用和环境温度、玉米水分含量之间的关系,以外界环境温度(T)和玉米水分含量(M)为自变量,烘干费用(C)为因变量,建立二元线性回归模型,即:C=a+b1T+b2M,其中a为常数项,b1b2为代估参数。

以吉林省库点检测数据为样本,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模型统计结果分析得回归方程:C=12.5110.389T+2.796MR2=0.926,校正R2=0.913,这表明样本对总体的拟合度很好,对总体具有较强的解释力。F值为74.7,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说明模型总体可行。

由表2可以看出,对参数b1b2进行t检验,外界环境温度(b1)和玉米水分含量系数(b2)t0.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说明外界环境温度和玉米水分含量对烘干费用有显著影响。

综上分析,烘干费用与外界温度呈现明显的负相关性,当外界环境温度每下降1℃,烘干费用增加近0.4;烘干费用与玉米水分含量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当玉米水分含量增加1个百分点,烘干费用增加2.8元。利用此模型可以预测收获玉米的烘干费用,为收购企业在玉米收购过程中烘干费用计算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为国家烘干费用补贴政策提供参考。

2.2 玉米烘干水分减量测试结果与分析

2.2.1 玉米水分减量的理论测算

理论上,水分减量是玉米烘干过程中因水分损失和干物质损耗而发生的重量损失。一般而言,干物质损耗由于在实践中很难估算,在执行中考虑较少。水分减量是根据粮食自然水分与安全水分(14%)之间的重量损失测算的。其计算方法为:

100g玉米为例,水分从15%降到14%,蒸发量(减少了)1.16g重量,那么蒸发量占玉米重量的百分比为1.16%。说明降1%的水分,实际重量减少1.16%,差额为0.16%。当玉米自然水分含量由30%降到14%时,减量18.6g,扣量比例应为1:1.23;当玉米自然水分含量由40%降到14%时,减量30g,扣量比例应为1:1.43。因此,理论上,随着水分的增加,重量损失也进一步加大。然而在实际的降水过程中,还存在杂质、无机物质等的损耗,这使得一定数量的高水分玉米降水前后的重量差异较理论值要高。

2.2.2 玉米烘干后减量实测分析

本研究对吉林省分布在27个库点的15.3t烘前玉米进行实测。从烘前玉米水分含量来看,水分在20%以下的库点有2个,占总烘前玉米总量的34.3%;水分在20%30%之间的库点有20个,占总烘前玉米总量的48%;水分在30%以上的库点有5个,占总烘前玉米总量的17.6%

为便于计算水分减量,根据水分含量高低,对上述玉米划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烘干前后水分减量的监测(见图3)

从监测结果看,四个阶段烘干前后水分减量如下:(1)烘前水分16.4%20.8%的,烘后理论减量比例在2.8%7.8%,实际减量比例在1:1.161:1.23之间,即实际重量损失在13.8%18.7%之间,实际平均损失为17%;(2)烘前水分21%28%的,烘后理论减量比例在9.3%15.1%,实际减量比例在1:1.191:1.35之间,即实际重量损失在16.0%25.9%之间,实际平均损失为20%;(3)烘前水分28%34%的,烘后理论减量比例在16.3%20.9%,实际减量比例在1:1.221:1.40之间,即实际重量损失在18.0%28.6%之间,实际平均损失为24%;(4)烘前水分35%37%的,采取二次烘干方法,烘后理论减量比例在24.4%26.7%,实际减量比例在1:1.631:1.67之间,即实际重量损失在38.7%40.1%之间,实际平均损失为39%。随着玉米水分增加,玉米烘干后重量损失也随之增大。

2.2.3 现行扣量标准的政策效果分析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保护农民利益,吉林省2012年玉米收购扣水扣量标准由过去的1:2的扣除比例降低为:水分在30%以内的采用1:1.3的扣量比例进行扣除,对于水分含量超过30%以上的,采用1:1.65的扣量比例进行扣除。但是,可以看出,这一降低后的扣除比例标准与理论的扣除量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即当农民交售粮食的水分含量越接近扣除水分含量的上限时,理论扣除量与实际扣除量越接近,如水分含量在30%时,1:1.3的扣除比例接近理论扣除比例1:1.23(这个比例没有考虑杂质的损耗),具体情况见图4

当前玉米水分减量扣量标准的政策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简化了水分减量的扣除操作手续,便于农民理解和实际工作中执行。在实际收购过程中,粮食采购人员可以直接按照简单的两个比例,对农民交售的粮食进行快速测算,加快了收粮和售粮的速度。二是鼓励农民对粮食进行整理和晾晒。从吉林来看,农户更关心粮食价格的高低,对于扣水扣量的比例科学性认识不足。一般种粮农民在玉米棒子收获后,有的放入玉米篓子,能够进行一定的通风,降低水分。有的农民收获后则管理粗放,直接在地面上堆放,形成“地趴粮”,不仅不利于玉米降水,而且容易发生霉变。因此,在扣量上执行相对严格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是鼓励农民出售好的粮食。

3 结论与建议

3.1 政策性收购的烘干费用由财政据实补贴

影响烘干费用的主要因素有:煤炭及燃料费用、烘干作业环境温度、烘干塔能耗及产能差异以及人员工资水平差异等。根据本研究建立的玉米烘干费用回归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烘干费用与外界温度呈现明显的负相关性,当外界环境温度每下降1℃,烘干费用增加近0.4;烘干费用与玉米水分含量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当玉米水分含量增加1个百分点,烘干费用增加2.8元。利用此模型可以预测收获玉米的烘干费用,为收购企业在玉米收购过程中烘干费用计算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为国家烘干费用补贴政策提供参考。

对于烘干费用而言,属于农民和企业之间的契约关系。可根据煤电和人工市场价格变化,由国家每年制定弥补烘干费用的指导性扣价政策。对于国家实行政策性收储发生的烘干费用,则由财政按照上述模型进行据实补贴,计入成本。具体标准可根据不同区域的环境情况,在实验测算的基础上,制定区域性的烘干费用指导性标准。此外,对于烘干机补助和采购,建议烘干机纳入农机具购置补贴目标,由各级财政分级负担;采购由粮食企业或大农户、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等进行招标采购,发挥烘干机的规模优势,降低能耗,降低成本。

3.2 合理调整玉米收购水分减量扣量标准

通过对比分析高水分玉米烘干过程中水分减量引起的实际重量损失,不同的初始水分含量在烘干过程中产生的重量损失比率不同,水分含量越高,重量损失的比率越高。因此,要合理弥补水分减量造成的重量损失,必须在不同水分段采取不同的扣量比率。即,按水分含量在20%以下,扣量按1:1.1标准;水分含量在20%25%之间,扣量按1:1.2标准;水分含量在25%30%之间,扣量按1:1.3标准;水分含量在30%35%之间,扣量按1:1.4标准;水分含量在35%以上,扣量按1:1.6标准。根据不同水分含量的阶段,按照上述相应比例进行扣除。若考虑到扣价政策对于农民的接受度和认同度,建议:国家公布价格指导政策时,按照水分含量高低确定一个阶梯价格,水分越低,则定价越高。即,根据不同质量和水分玉米,制定由低到高的价格。这样既刺激农民出售水分含量低的玉米,又能增加农民收入。

此外,对于高水分玉米烘干费用补贴和水分减量扣量标准能否适合水稻和小麦,还需要进一步科学实验进行精确测算。

分享到: